【答】阿彌陀佛,請問放生前如何為它們做“三皈依”?
【问】一般我們隨緣放生,依照為寵物三皈依的方式就行。
在《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第十六,記載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六度萬行,有一世為流水長者子偶遇萬條魚因池水乾涸瀕臨死亡,大起慈悲,給水、食,並為其解說大乘佛經,諸萬條魚聞經後,得此功德,終得生天上,享無極之福。
閱讀完畢返回導航目錄
【问】皈依三寶的目的是?
【答】皈依三寶並不是舉行三皈儀式後,盲無目標的禮拜三寶,而我們每天禮佛拜佛,是要在我們的業因緣裡面種下一點兒善根;時時懷念三寶的功德,時時提醒自己要修 行解脫。我們凡夫整天在煩煩惱惱中,不知道要怎樣解脫。如果我們每天都有皈向三寶的心,就會鞭策自己,努力修行,斷除煩惱朝向解脫。我們皈依後,內心要至 誠的皈向佛法僧,把自己的身心融化在無邊無際的佛法大海中,努力修學,精進不懈。
【问】三寶是什麼?有什麼種類?
【答】三寶有三種,分別是化相三寶、住持三寶、自性三寶。
1. 化相三寶:
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前,在印度有一位釋迦牟尼佛——佛寶,降生人間;當時跟隨佛陀的有無數出家的凡聖弟子——僧寶;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演說開示的種種教理,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法寶。這是佛陀住世應化之際的相狀,稱為化相三寶。
2. 住持三寶:
我們現在所看到用玉琢、石刻、金鑄、泥塑、木雕、紙繪等的佛像——佛寶;我們所看到的佛陀弟子一脈相傳的出家眾弟子——僧寶;凡是佛弟子所結集的三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法寶,稱為住持三寶。
有這些住持三寶,才能延續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傳布佛教的教義。而我們有因緣遇到,這是人間最難得的事。因為在六道輪迴中很難遇到佛、法、僧,故稱之為三寶。因為我們見到佛、法、僧,會生起解脫、清淨之心,有這些的心念,才能朝向解脫;如果在某一世遇不到三寶,我們就很難有因緣解脫,所以佛、法、僧是難能可貴的,合稱為三寶。
二千多年前化相三寶中的佛陀,已離我們遠去,無緣見到。如今看到的是住持三寶中的玉琢、石刻、金鑄、紙繪,乃至木雕的佛像,這些只不過是假象而已。但是當我們看到這些佛像,會興起佛的心想,使我們深深的懷念起佛陀、戀慕佛陀。雖然我們無緣接觸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但是還有這殊勝的因緣見到佛像,能夠繼續在我們的心裡種下善根,依這個化相三寶,提升我們的內心,對於三寶更進一步的皈向。
3. 自性三寶:
我們到寺廟去禮拜佛陀,能生起清涼與清淨的心,希求涅槃的心油然而生,這能使我們朝向解脫之道,此既是三寶可貴之處。這些清淨的心是我們本來具有的,這就是所謂的自性三寶。
我們自心本來具有與佛一樣的覺性,因為迷失,所以感受不到;我們自心中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相,我們也不知不覺;我們的自心本來具足一切,沒有所謂的和合分開,大家一律平等,這些我們都不曉得,因為三寶的因緣使得我們認識到自心,那是非常可貴的,所以我們看到佛、法、僧,要生起如獲至寶之想。
【问】什麼是皈依者的行持?
【答】皈依者的行持有:
1. 亲近善知识:我们皈依之后,应该亲近善知识。
2. 听 闻正法:我们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生起正见。
3. 依教奉行:我们不止要听闻正法,而且要信受奉行,以僧为榜样,在生活中实践佛陀的教法。
如果我们每天这样的 皈向,满满地就有机会解脱。我们皈依三宝,应该天天做如是的观想:佛陀是那么的伟大、慈悲,是人间最伟大的导师,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佛法的道理是那么清 凉,能使我们放下无数的烦恼,逐渐的走向解脱;僧——放下世缘,出家修行,守道清白,梵行高远,和合无诤,慈悲一切,是佛法的实践者,修行证果,使我们升起无 限的信心,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4. 护持与供养:在佛、法、僧三宝中,僧宝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法师们本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皆离苦”的伟大情 怀,依据佛制清苦办道,弘法利生,使佛法继续流传,这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我们护持与供养的。
木魚與引磬
木魚與引磬都是北傳佛門修行之法器,不論自修或共修,在北傳佛門中往往都用得著。在佛陀時代並没有這些法器,然而些些法器是如何而有呢?是從中國後代祖師大 德所創制的,木魚的作用與目的是在誦經時打拍子,念一字敲一下,如是念念敲敲乃建立在和諧,統一的作用,因為修行的大眾有數百人、數千人之多,没有固定的 節拍,容易產生混乱的場面,所以必須有木鱼的法器以助陣容,因而產生大眾修行的和諧與默契。早晚課誦修行時用得上,或種種法會中皆用得著。
什麼叫《三皈依》?
《三皈依》就是以「佛、法、僧」作為我們立身處世的準則。
-
「佛」是個具有正知正見、大覺大悟的人,他是我們人類最慈悲、偉大的導師,所以我們要向他學習。
-
「法」是佛所覺悟的真理,是一盞不滅的明燈,能夠引導我們走向幸福、快樂之道,所以我們要深入探討。
-
「僧」是個嚴守戒律、傳承佛法的出家人,他們拋棄人間五欲,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是我們生活中,最親近的、看得見的老師,我們要向他們請教。
三皈依有那些形式?
-
參加佛寺或佛教團體的宗教儀式,在佛前正式決定以「佛、法、僧」做立身處世的準則,這樣就是一個佛教徒了。
-
如果居住的地方根本沒有出家僧人,也可以自己跪在佛前、菩薩形像前,虔誠地心念口言三次:“弟子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以「佛、法、僧」作為我今後立身處事的準則。這種人雖然沒有參加」皈依」的宗教儀式,他心口一致,當然也是佛教徒了。
三皈依後要怎麼做?
從今以後我是佛教徒了,應共同為社會服務、為人群造福。同時也要「立志」自勉,自己警惕自己:“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一定要把 往日的壞思想、壞習慣、壞行為改過自新,一切以佛的教導為依歸,愛國家、愛人民、愛社會、愛親友、愛父母、愛子女、愛眷屬、努力實踐佛的教誨,自我完成偉 人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
要想做個佛教徒,認真實踐佛的教誨,以達到成佛的目標,修行的途徑是這樣的:信→解→行→證
為什麼皈依後要:信→解→行→證
用簡單的話來說,我做了佛教徒。信仰了佛教以後(信);就得認真去研究佛學,瞭解佛的理論(解);知道佛的真理以後,還要進一步地去實踐,照著佛的教導去 修行(行);這樣,精進不懈,貫徹始終,最後一定能夠得到涅槃的快樂,(涅槃,就是沒有疑惑、煩惱、超越了生死的意思),親自證明了佛所說的一切道理—— 眾生都是未來的佛,終有一天都會成佛(證)。
五戒的第一戒「不殺生」
生是生命,凡有生命的動物,無不貪生怕死,我們愛護自己的生命,怎可以隨便殺害其他生命呢?所以皈依佛門,第一條要守的戒律,就是不殺生,不食肉,以培養 仁慈的德性,以擴展個人的愛心,以保持身體的健康。因為一般動物,也和人類一樣,隨時都可能發生各種疾病,我們將有病動物的血肉,送進自己的腸胃,不怕病 菌傳染嗎?就算是健康的動物吧,但動物被捕殺時,其內心的恐懼,憤怒,怨恨,悲哀與痛苦的情緒,往往令其細胞產生毒素;人們將含有大量毒素的肉類,吃入口 中,藏到體內,日積月累,人體細胞,自然會產生大量毒素,因而引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疾病。何況動物被殺死後,體內胞細組織,立即開始腐敗,細菌亦不斷成長, 再經過由屠場送往冰庫,冷藏,儲存,運送,銷售,購買,烹飪,進食,一連串的操作過程,肉類不斷腐敗所產生的細菌,也就更多,更毒。專家們將其濃縮塗在老 鼠表皮,三個星期就引起癌腫。所以素食,的確可以減少由肉類傳染的疾病,可以避免由肉類毒素,所引生的各種奇難雜症。
因果經說:「今生多疾病,前身殺孽重。」不僅說明因果定律,自作自受的道理,同時也說明了很多出家修行的人,為甚麼會被惡疾綿纏的原因,因為出家修行的 人,今生雖然持戒修行,但前世未必不殺生,不食肉。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由於宿生惡業所追,怎得不病?除了戒殺放 生,實行素食,加以誠心懺悔,以謀消除宿業之外,別無他圖。
可惜很多人,都不明白三世因果報應之理,不知懺悔,不肯戒殺放生以贖罪,反而每因疾病需要吸取營養,而殺害生物,滋補自己;即使是信佛的人,亦不例外。我 們撫心自問,一日三飧,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百年就是三萬六千五百日,人的一生,在十多萬次進食中,究竟殺害了多少生物,實在無法統計。古人說:「千百年 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請各位想一想,屠場裡堆積動物的屍體,與戰場上人類的屍骸遍野,有何分別呢?
由於食肉的人太多,肉商為了供應市場需要,不得不擴建屠場,增加屠工,大量殺戮生物。由於殺生共業所感,致使我們的世界,不止充滿殺機,而且殺氣騰騰,天 災人禍,隨時降臨。第一次世界大戰,殺人之多,古所未有,有心人都希望阻止戰爭,可是僅僅距離二十年,又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死傷人數,遠遠超越第一次大 戰。現在,世界各地,又戰火蔓延,萬一不幸,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勢必毀滅人類前途。因此,我們戒殺素食之目的,已非只限於為個人的健康問題了,我們為了 全人類的前途與幸福著想,就應該戒殺放生,實行素食,以擴展愛心,以停止殺業,以避免戰爭,取消浩劫,導人類於永久性的和平。
五戒中的第二戒「不偷盜」
世間物各有主,不應該不問自取,甚而少至一針一線,一花一草,一枝筆、一張紙,不與而取,都犯了偷盜之罪。很多人都以為自己是正人君子,而且家庭富有,地 位崇高,怎會作賊,盜取他人的財物呢?其實,偷盜并不限於明搶暗偷,或持械打劫;而是包括用不正當的手段,貪求非份的財物,以及欺騙奸詐,強奪巧取,走私 漏稅,盜取公物,欺世盜名等不道德的行為。此外,如果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侵損別人的權益;或利用自己的權力與地位,令他人不得不贈送禮物;或欺壓良善, 奪取他人晉升的機會,甚至為了貪求方便,侵佔了他人小小的便宜,或因不守時的壞習慣,令對方付出寶貴的時間,都是屬於偷盜的一族。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裡, 在創業過程中,或在社交埸所上,往往犯了偷盜之罪而不自覺;小則令別人遭受損失,大則引起社會糾紛,甚或導至戰爭。因此,佛特別制不偷盜戒。身為佛弟子的 我們,不但立身處世,要做到「正其義而不謀其利,明其道而不計其功。」不苟取不義之財,還要樂善好施,奉獻自己所有,扶危濟困,福利群生,實行布施,以除 慳貪。
以下附錄一篇濟群法師講述的《佛說十善業道經》給大家更容易深入明白什麼是「不偷盜」以及不偷盜的利益: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 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 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这段经文讲不偷盗的十种利益。偷盗,又叫不与取,指凡是人家没有给的东西,我们把它占为己有了,都是属于偷盗的行为。凡以骗取、窃取、强夺、霸占、吞没、坑、蒙、拐、骗等各种手段占有他人的财物,都是偷盗的行为。
造成偷盗的业力要具备以下五个条件:1、故意起盗心,有心要盗,而不是无心。2、属于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的东西,假如是自己的东西,就谈不上偷盗 了。3、知道是别人的东西。有时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放在一起,时间一长,结果忘了,误以为是自己的,这样即使拿了别人的东西也不算偷。我们现在所说的偷 盗,必须知道这个东西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也不是把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来想,然后再去拿,这是自欺欺人的伎俩。4、预先有盗窃的动机和准备,比如作 案计划,行动纲领。5、不是误取。具备了以上五条,偷盗的罪名就成立了,偷盗的业力也就形成了。一个人如果不偷盗,就能够得到‘十种可保信法’,什么叫可 保信法呢?就是可靠的人生结果。
‘何等为十?’到底有哪十种呢?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世界上拥有财富的人很多,然而拥有财富要能够保有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看有许多穷人,他们曾经富 甲天下,后来才穷困潦倒,甚至沦为乞丐。原因是什么呢?当你占有财富时,财富并非就是属于你所有的,佛经上说财富属五家所有:一是国王。像古代的国王,依 仗政府势力能把一个人的财富没收掉。二是盗贼。贼,那些大盗小偷,黑社会性质的团伙,都属于贼的范畴。这些家伙一旦看上你的财富,那可就麻烦了,轻则给你 放放血,让你损失一定的财富,重则你的身家性命,都要赔上。三是水灾。四是火灾。水灾和火灾会把一个人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财富,在眨眼之间化为乌有。五是 不肖子孙。有的人费尽心机,用不正当的手段,积累了很多财富,结果子孙后代,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吃喝嫖赌,很快得把祖辈们留下的财产花得精光。所以,现 在美国许多富豪,都不愿意给子孙留下太多的财富,认为那样会害了他们。反之不偷盗的人,未来生命中会拥有很多的财富,在你一生中都能安全享有它,不会出现 任何意外的变故。
‘二、多人爱念’,一个人之所以被人喜欢,那是因为亲情或爱情的关系,而要让社会大众都喜欢你,这就需要你拥有比较好的人品。尤其对于一个没有血缘关 系的人更是如此,试问有谁愿意和小偷做朋友呢?有谁喜欢当小偷的人呢?除非是菩萨出于慈悲心,要摄受他。但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没有什么人愿意这样做的。相 反,不偷盗的人,为人诚实,大家自然都会喜欢他。
‘三、人不欺负’。偷盗的人,名声不好,大家都轻视他,舍弃他,不会被社会所容纳。一个有偷盗历史的人,想找一份工作显得非常困难,因为没有人会信任他,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接纳他。不偷盗的人,则受人尊敬,不会被人轻视。
‘四、十方赞美’。现在的社会虽然不正之风盛行,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人类的良知,并没有彻底丧失,人类心中还存有一种无形的道德准则,以此去评判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偷盗的人,人们都瞧不起他,臭名昭著,谁也不会说他的好话。不偷盗的人诚实可靠,人人都会赞美他。
‘五、不忧损害’。一个人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赚钱,他就不必担忧害怕,心安理得地享受他的财富,正所谓:‘不干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反之,靠坑 蒙拐骗发家的人,他会受到良心的遣责,他要担心他的不正当行为被人发现,而被追回财物;他害怕别人报复他,他还有坐牢的恐惧。
‘六、善名流布’。名,虽然是不真实的东西,但一个人名声的好坏却直接关系到他的人生幸福。一个人有良好的名声,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恭敬爱戴;名,同时也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利益。偷盗的人恶名流布,不偷盗的人则美名远播。
‘七、处众无畏’。偷盗的人做贼心虚,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内心有愧,害怕被别人发现,心情常常处于忐忑不安的状态之中。反之,不偷盗的人,因为没有做过亏心事,任何情况下都能活得坦然,心安理得。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财,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延续、身体的健康、生活环境的优越以及辩才诸方面的问题。财,是财富,人在世间上的生 存,应有一定的财富。命,生命。人有了财富,才能保证生命的延续。色力,身体健康状况,由财富的资养,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安乐,也是建立在财富上,有了 一定的财富,才有安乐的生活可言。辩才,雄辩滔滔,这也离不开财富所提供的营养。当我们损坏他人财富时,我们也就损坏他人这一切了。所以,偷盗的人,将来 的果报是财富、生命、健康、安乐、辩才都要受到影响。反之,不偷盗的人,他的财富、生命、健康、安乐、辩才能得到保障。
‘九、常怀施意’。人格中的每一种特征都是长期修养成的。人的行为自有他的一贯性。偷盗的人,不偷别人的财物就算不错了,怎么还会去布施人家财物呢! 反之,不偷盗的人,多数还会有布施的行为,久而久之,就培养出慈悲心,形成布施的习惯,只要有机会,随时都会把钱财布施给需要帮助的人。
‘十、命终生天’。修布施、持戒的功德,死后会往生到欲界天上,享受天人的福报。
不偷盗的人,会得到以上十种现生和来世的利益。‘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如果把不偷盗的功德回向到佛果上,也就是说,发菩提心,持不偷盗行,将来成佛的时候,就能证得清净大菩提智。
佛號和聖號是一樣的嗎?
【答】佛號只是指佛的稱號而已。聖號可以說是佛,也可以說是菩薩的稱號。
這並不重要的,其實很多大菩薩久遠劫之前都已經成佛了,現在為了苦難的眾生而發願倒駕慈航普度眾生,既然他們現在是以「菩薩」的身份示現,我們最好還是稱他們為菩薩,所以稱其號為「聖號」。
「百返生」是什麼?
【答】百次輪迴,也就是百次的投生於忉利天(忉利天亦名三十三天也叫帝釋天,這裡面有個典故的,忉力天的四方各有八天——8×4=32 再加上忉利天本身,就是三十三天)忉利天位於須彌山的山頂,它的一天一夜是我們人間一百年,那裡的人民壽命有一千歲。
智者心轉境,愚者境轉心
【答】愣嚴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
——智者心轉境,愚者境轉心。
一切聖賢,能轉萬物,不被萬物所轉,隨心自在,處處真如。
——佛說,智者心轉境,愚者境轉心。
凡有智慧的人,是不會被五慾六塵影響心境的,因為他深深明白「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道理。
聖者無論善惡境界現前,都能如如不動,不被外境影響。
凡夫是見境生心,思物染塵,心識被牢牢牽制,不得自在。
心被物所役,眾生也;心能役物,即如來。
經書裡的阿難/阿難尊者同一人?
【答】阿難是佛陀的近身侍者,也是十大弟子之一,他出世那天,也就是佛陀成道的日子,阿難翻譯去漢語,就是喜慶的意思。他十七歲就跟隨佛陀出家修行了。他是佛陀的堂弟有者說是弟弟,樣子長得很像佛陀,他的長處就是「多聞」(記憶力最強)。
佛 入滅後的三個月 ,為了不讓佛的教義隨著時日而失傳,阿闍世王便與大迦葉舉辦了結集經典大會,地點是在七葉窟。領導僧侶為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和優波離尊者。大迦葉從長 隨眾僧團中選取了五百阿羅漢來重述佛陀所說過的話。由在佛陀身邊最久的阿難尊者重述經藏,持戒第一的優波離重述律藏 。
他 們完成了重述之後,阿羅漢們便開始檢查字義是否有誤,然後再一起重述並檢查每個字和每個段落。每一位阿羅漢都如此的念著和檢查著,並將每個字記入腦海中。 只有當一段話被所有的阿羅漢檢查和驗證後,才會被大會採納。這還包括了每段話佛陀是在哪裡、什麼時候、什麼情況、和對誰說的等等。
五戒中的第三戒「不邪淫」
【答】佛法以人為根本,人道則是因持守五戒而來。受持五戒將來就可以獲得人身。人有貧窮、富貴、壽夭、智愚、美醜、高矮,這些都是因持守五戒的清淨程度不同而造成,五戒雖然簡單,但要把五戒持的清淨,也是非常不容易。
俗語說:「萬惡淫為首。」佛言:淫慾是生死根本,我們欲想超出生死輪迴,一定要斷婬。楞嚴經教導修行的人,必使淫機,身心俱斷,連斷性亦無,始可進修佛 道。所以佛制出家弟子,要絕對戒淫,不可涉及男女私情。即使是在家學佛人,亦要清心寡欲,潔身自愛,不得恣情縱慾,不得見色起心,不得強暴非禮,不得亂倫 邪行,不得涉足舞場妓舍,或涉及婚外情;以免製造糾紛,導演家庭悲劇。特別是三寶弟子,更要崇尚禮節,行為端莊,思想純正,實行佛化家庭,使家中下一代, 自小就接觸佛教的道德教育,自小就養成「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的良好習慣,將來長大成人,立足社會,必然不會受社會色情風氣的影響,而成為濁世 的清流,不致沉淪欲海,無法自拔。所以身為家長,無論是為了家庭幸福,或是為了下一 代,都應該受持不邪淫戒。
【问】在家居士夫妻之礼是不是淫邪?
【答】出家人一定要「戒淫」,在家人就要守「不邪淫」,不邪淫就是除了正常夫妻以外,一切都是屬於邪淫。
學佛就要遠離紅塵?
【答】學佛修行,很多人認為,找個清靜的地方,遠離這個世間紅塵才可修,或者出家才能修,卻不知:「佛出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將 修行和現實生活相结合,法法是心,塵塵是道。隨緣修行,隨機参禪悟道,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行住坐卧乃至吃飯穿衣、種地砍柴、遊山玩 水,無不是参禪悟道。如果離開現實生活而尋道覓法,反而會離道更遠。
一切修行不能離開世間,離開世間的修行永不可能成就道業。
一切如來示現八正道成佛,必然是在世間。
一切菩薩必然入世、度生。
一切大阿羅漢即便經過八萬四千大劫,還是要回到世間,還是要入世度生。
一切世界有三界,跳出三界,卻無有第四界可去,仍然是在三界入世度生。
若是修不好世間法,而妄圖修行成佛,那是没有可能的。
即便是帶業往生,在極樂世界修行,也只是暫時不還舊債,遲早還是要來這個世界了清債務,絕不是永不再來的。
回复 by 塵緣
佛法智慧的種類
【答】佛陀把智慧分为三种——「闻慧、思慧、修慧」,最关键的是修慧。通过修习内观可以获得智慧。
戒、定、慧,是佛陀留给我们的教诲。也是引向顿悟的一条捷径。
能拒绝境外的诱惑,心才会达到静定,这就是戒的意义。心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涌现。(戒定慧)
所以, 每天最好都能中抽出时间让自己静下来诵经,念佛,持咒或静坐。
静才是真正的功夫,静能得定。六根静下来,思惟才能集中。念经,持咒,念佛与靜坐,都是让心静下来的方式。
回复 by 尘缘
念經的意義
【答】其实我们念經,读經,音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的心,念經的意义是戒定慧一起修。
回复 by Teng Izaac
可以帶業往生是嗎?
【答】是的。但是業障不除,學佛道路不通不順。
回复 by Chia Zeng Hui
問答精選持續增加中,
歡迎時常到來瀏覽共修。